分類 | 產業動態
作者 | 鄭慧玲(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資深研究員)
關鍵字 | 循環經濟、牡蠣殼、生技材料
內文:
圖片提供/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
配合政府重要施政方針之循環經濟概念,研發專業製程與生物技術,使得漁業廢棄物可循環再生形成新的高值化資源,進而廣泛應用於食品與生醫領域。
技術切入
臺灣西南部無垠海岸線上孕育了海洋養殖奇蹟的同時,也造就沿岸大量漁業廢棄物堆置的特殊風景。臺灣每年產生逾12萬噸廢棄物牡蠣殼,對環境及當地居民影響甚大,以往牡蠣殼多採以磨碎方式使其形成牡蠣殼粉,可作為飼料與肥料使用。
牡蠣殼中具有大量的碳酸鈣成分為其研發優勢,如何去蕪存菁,去除大量不純物、保留住碳酸鈣,則為加值化技術切入的思考點。技術重點聚焦於如何去除不純物與提升純度為主要製程開發著力點,成品以符合食品級添加物與醫藥級賦形劑之規範。牡蠣殼加值技術簡圖(見PDF)。
市場概況
經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整理研究指出,在2018年全球碳酸鈣市場規模約230億美元,預估至2022年市場規模約290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為5.3%;主要生產地區則分布在中國、北美與歐洲,在其應用上,則以造紙、塑膠、塗料等工業用途為最大宗,其中食藥品應用佔整體規模7.0%。根據臺灣海關進出口資料顯示,2007至2017年臺灣進口碳酸鈣重量約1萬公噸左右,進口量無太大變化,主要進口來源以中國、日本、越南、美國為主;出口國家以印尼、越南、泰國為主。
食品添加物與賦形劑碳酸鈣產品在臺灣市場中大多仰賴進口,幾乎無臺灣產業自製品。因此如可藉由生技技術加值,協助產業建立技術及高附加價值產品,更可達到環境友善效益,為臺灣帶來更多的創新與循環經濟應用收益。
產業發展
臺灣為全面環海之海島國家,同時有廣大的海洋資源優勢,近年政府推動循環經濟政策下,產業重新檢視廢棄物資源化之可行性評估,研發專業製程技術與高附加價值之產品。除了可使資源持續循環使用外,如何讓其發揮更大經濟效益則為產業投入點。
其實碳酸鈣產品環繞在大家的生活中,其於食品方面作為酸鹼度調整劑、抗結塊劑、著色劑、硬化劑與安定劑等功能,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食品製作與產品中。例如在醫藥部分常作為賦形劑、制酸劑、鈣片,更可加值衍生作為藥物載體及人工骨材等應用,可見碳酸鈣廣泛發展。在加值技術建立的同時擴散來源應用,基於考量漁業生物資源的廢棄物多具有碳酸鈣成分之特性,同時對於多種漁業生物資源廢棄物來源建立製程技術,期以對於臺灣產業及循環經濟帶來廣大的創新循環綜效。
結語
臺灣四面環海具有充足的海洋資源高度優勢,但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。產業有其責任於開發資源的同時,藉以高附加價值生技技術可讓廢棄物進行資源再生,達到綠色循環與環境友善效益,更期能帶領臺灣產業於國際占有領先契機,同時為臺灣達到更大的創新循環經濟綜效。
(圖文完整版請至首頁下載全文PDF)
|